跳至内容

评论| 蔡澜逝世与最后港式风流:“香港四大才子”称号曾是大陆输入?

游离于各种力量价值之间,他可以一边发展大陆餐饮业务和社交平台,又和香港一度风光的广义民主派、前自由媒体及政界人士打成一片

蔡澜逝世与最后港式风流:“香港四大才子”称号曾是大陆输入?
香港作家蔡澜于6月25日去世,享年83岁。摄:Edmond So/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蔡澜(1941-2025)先生数日前于香港养和医院逝世,在众多纪念他的评论中,都绕不开连他自己都不承认的“才子”称号,以及因他自身经历和言论的种种矛盾而引起的不同误解。

更遑论从香港本身的文化记录角度出发,据笔者回忆,四人走红的时期及晚至九十年代,在社会普遍层面,其实并不存在把蔡澜、金庸、倪匡和黄沾并列为“香港四大才子”的说法。作家沈西城曾指出,由金庸、倪匡、蔡澜“三大才子”发展到包括黄沾的“四大才子”说法可能产生于2008年以后,而也是在此前数年,笔者在中国内地便听说有此讲法,故此个人结论这称号的源头极可能是源于中国大陆,并于0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 。

但这“四大才子”的说法在后来乃至当下如此普及,以至香港民众也普遍接受,如理解它是作为一个“外来”的概括称号,则能以他者观点,从旁看出了一点香港流行文化和广义上的香港文人的特色——这个界定“香港式才子”的过程,某程度上,也同时是在界定香港流行文化之本色。

“香港四大才子”是一个反过来由中国灌输进香港的称号,它产生的背景有独特的香港文化与其时中国大陆文化发展的辩证性质。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