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被遗忘的湖南铊污染,潜藏着哪些隐忧?

当地长年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是否需要另一场环境危机才能再次得到关注与回应。

被遗忘的湖南铊污染,潜藏着哪些隐忧?
2024年6月19日,中国湖南长沙,暴雨过后的湘江水位上升,一位居民在洪水中。摄:Hong Tao/VCG via Getty Images

2025年的3月中旬,湖南再次发生铊(tā)污染事件,在湘江支流耒水河检测到铊浓度异常。污染发生在耒水郴州—耒阳跨市断面,检测出铊浓度为0.13微克/升,而集中生活饮用水的标准限值为0.1微克/升。

污染发生后,当地相关部门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Ⅳ级应急响应,并组织对耒水全域采样监测,溯源排查。3月17日官方通报称,锁定污染源为位于郴州市苏仙区的良田水泥厂。该企业在拆除生产线窑炉时,窑炉内含铊灰尘被雨水冲刷,经雨水排放口流入外环境水体。

由于铊污染可能导致耒水下游地区饮用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受到舆论的强烈关注。铊是一种有毒重金属,易溶于水且无色无味,可通过饮水、食物、呼吸进入人体并富集,造成人体急慢性中毒。其最直接的危害是饮水安全。

受污染的耒水是湘江最大支流,河长446千米,流域面积11770平方千米,流经多个市县,包括郴州市和耒阳市,至衡阳市耒河口汇入湘江,是流域地饮用水和其他用水需求的主要水源。记者梳理发现,湖南省近年多次发生铊污染,当地政府曾采取专项环境治理行动,但铊污染屡禁不止,而大部分居民对铊污染并不知情或不太关心。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