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从创伤到承传,移加港人与加拿大原住民的生命对照

这些被连根拔起、剥光个人价值的原住民孩子,曾经像粉末一样被丢进所谓的“文明社会生活圈”。像所有剥开旧伤疤来书写的人那样,她躲起来用文字与回忆交战。

从创伤到承传,移加港人与加拿大原住民的生命对照
2021年6月5日,卑诗省甘露印第安寄宿学校遗址曾发现215个怀疑未标记墓地,震惊全球, 5 号公路旁一件被钉在木桩上的儿童连衣裙作为纪念,它象征加拿大原住民正在遭受的种族灭绝。摄:Cole Burston/AFP via Getty Images

第一次听闻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学校学童死亡事件,是在一家人的餐桌上,女儿分享的一则新闻。她挑的那则报导,布满了令人心寒的字眼:“数百具儿童骸骨”、“性侵”、“营养不良致死”,而学校所在只跟我们相隔两小时车程。有一个瞬间,我以为她只是误解了英文。但愿只是。

每年6月21日是加拿大全国原住民日,这也是国内西北和育空地区的法定假期,各处都举办原住民主题的活动和表演,长老会带领族人,召唤族群记忆与文化尊严。然而,对温哥华的许多香港移民来说,原住民的刻板形象早已跟唐人街上露宿的成瘾者身影交缠,成为一团必须避而远之的混乱。究竟,那些流落街头的原住民们,是如何一步步与自己的家园、族语、甚至祖先失联的?我们真的能轻易说,原住民寄宿学校这些殖民创伤已是上个世纪的事?来自香港、作为异乡人的我,越来越希望从原住民的经历中理解这份纠结。我透过更早移居温哥华的港人介绍,认识到一位寄宿学校的幸存者比阿特丽丝;她用文字把创伤记忆层层剥开,为下一代留下一段不能遗忘的历史。同时,我也在那些与我同样经历文化冲击与身份断裂的香港移民身上,寻找跨越与连结的可能。

在许多原住民文化中,孩子被视为神圣的礼物,纯洁而贴近灵性世界;然而,在殖民者眼中,他们却是需要尽早抹除的幼苗。在上世纪的寄宿学校系统里,无数原住民儿童因此遭受苦难与文化摧残。摄影:Raymond Chan

一场庆典的启示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