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捕捞”本是渔业名词,捕鱼船驶至无人深海,将丰美的鱼获一网打尽。而在近些年的中国大陆,它成为一种不乏黑色幽默的、对逐利性执法的形象描述:在地方财政危机的背景下,执法机构为填补财政缺口,对管辖地之外的企业、个人进行司法打击,为了尽可能征收高额罚款,逐利性执法的机构往往会夸大犯罪事实,并借助异地调查、关押和审判,让受害者难以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在过去,“远洋捕捞”的对象主要是各类规模的民营企业和小老板,他们有钱却缺少政府背景支持,在并不规范的营商环境下容易被发现各种纰漏,是货真价实的待宰肥羊。但随著支柱型产业房地产和基础建设的萎缩,地方政府的财政已无充足进项,许多地方被迫削减公共服务开支,甚至停发、迟发公务员和教师的薪水。吃紧之下,公权力成为了敛财的最后一丝希望。
近年,“远洋捕捞”的规模和数量都大幅度上升。据一份律所资料显示,2023年起,民营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已有接近一万家公司遭到此类执法行动。“远洋捕捞”破坏本就艰难的经济环境,且容易引起地方之间的司法矛盾,国内外媒体对此多有报道和批评,连官方权威媒体《人民日报》对此也有罕见的直接批评,全国人大代表亦有提出提案,但解决不了地方财政枯竭问题,“远洋捕捞”依旧是只能被尴尬默认的一种现实。
而从去年开始,“远洋捕捞”的对象,从资本家企业家蔓延到了一个令人难以想像的群体:在台湾网站“海棠文学城”上更新网文的年轻作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