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洋捕撈」本是漁業名詞,捕魚船駛至無人深海,將豐美的魚獲一網打盡。而在近些年的中國大陸,它成為一種不乏黑色幽默的、對逐利性執法的形象描述:在地方財政危機的背景下,執法機構為填補財政缺口,對管轄地之外的企業、個人進行司法打擊,為了盡可能徵收高額罰款,逐利性執法的機構往往會誇大犯罪事實,並藉助异地調查、關押和審判,讓受害者難以維護自身正當權益。
在過去,「遠洋捕撈」的對象主要是各類規模的民營企業和小老闆,他們有錢卻缺少政府背景支持,在並不規範的營商環境下容易被發現各種紕漏,是貨真價實的待宰肥羊。但隨著支柱型產業房地產和基礎建設的萎縮,地方政府的財政已無充足進項,許多地方被迫削減公共服務開支,甚至停發、遲發公務員和教師的薪水。吃緊之下,公權力成為了斂財的最後一絲希望。
近年,「遠洋捕撈」的規模和數量都大幅度上升。據一份律所資料顯示,2023年起,民營經濟發達的廣東地區已有接近一萬家公司遭到此類執法行動。「遠洋捕撈」破壞本就艱難的經濟環境,且容易引起地方之間的司法矛盾,國內外媒體對此多有報道和批評,連官方權威媒體《人民日報》對此也有罕見的直接批評,全國人大代表亦有提出提案,但解決不了地方財政枯竭問題,「遠洋捕撈」依舊是只能被尷尬默認的一種現實。
而從去年開始,「遠洋捕撈」的對象,從資本家企業家蔓延到了一個令人難以想像的群體:在台灣網站「海棠文學城」上更新網文的年輕作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