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女人没有国家?”专栏,名字源于伍尔芙的一句话“As a woman I have no country”,但我们保留了一个问号,希望能从问号出发,与你探讨女性和国家的关系,聆听离散中的女性故事和女性经验。我是编辑符雨欣。2025年2月12日,被称为“中国女性研究拓荒人”的李小江教授因病去世,享年74岁。由于她自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之后,就与外界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疏离,所以大部分人对她的了解都源于近年一篇精彩的特写文章:《开拓中国女性研究的人,不想当女性主义者》。那篇特写还原了李小江的人物特点,而本期的评论文章则试图讨论她在学术上的突破和局限。她曾经思考过的问题现在仍是许多人的困惑,比如如何在西方的学术系统和中国的国家主义中保持独立的学术思考和判断,如何准确地理解“本土”的问题;对于性别,她晚年转向女性考古,试图在远古的脉络中找到母权的社会组织形式的案例。虽然李小江可被称为奠基人,但她提供的答案对现在人来说可能是“有待思考”的,思想之可辩,就在于不断的批判、建立与批判。然而她也为我们做了一些重要的提醒,比如我们在讨论的“真理”是否不容置疑,或如何看待自己与“主义”的关系。本期作者唐凌,读博期间与李小江有信件往来,《华人家园与天下》一书收录了李小江给唐凌的5封信,也基本反映了她对学术之路的思考。
时隔一个半月,终于沉淀下来写这篇中国女性研究奠基人李小江的悼文。她的去世不再是新闻了。很好,因为她“不愿凑热闹,更不愿凑女权的热闹”。而对于中文读者而言,对李小江的关注,更不该仅存于新闻。
1951年出生的李小江因为开创了中国大陆女性学而成名。1980年代,当她还是三十多岁的郑州大学讲师的时候,她就在中国大陆高校创建第一个妇女学课程(1985)并开始主编第一套“妇女研究丛书”(17 册,1987-1992),其中包括现在被称为中国女权主义的经典《浮出历史地表》(作者:孟悦、戴锦华)以及时下讨论度很高的《江永“女书” - 上、中、下》(作者:谢志民)。
1995年是她和中国女权运动及研究的一个转折: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八九后的中国急需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开放,许多性别NGO都因此会而成立。“社会性别(gender)”这个现已成为女权研究基础关键词的概念也在此时被引入中国。但李小江却拒绝参会。此后,尽管她仍然笔耕不辍,但却在公众视线逐渐消失。在学术的讨论中,李小江收获了赞誉,但也有更多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