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台灣小吃的中年危機:那碗不凡、不變、消失與新生的滷肉飯

台灣能有這麼多樣化的滷肉飯,也是因為每個人在捍衛自己喜歡的滋味。

台灣小吃的中年危機:那碗不凡、不變、消失與新生的滷肉飯
金仙魯肉飯松山店的滷肉飯。攝:唐佐欣/端傳媒

去年12月4日,平日鮮少在社群媒體活躍的主廚Nobu(李信男),忽然靈機一動,在臉書寫起自己的「滷肉飯回憶錄」。幾乎以一天一更的頻率,連載他橫跨20年來的小吃心得與筆記,至今累積近百則圖文,甚至有媒體找上他寫專欄。

四十出頭歲的Nobu,一輩子有超過一半的時間獻給了廚房。但一路以來做法國菜的他,始終對小吃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一碗滷肉飯。

「滷肉飯能象徵一種小吃精神,因為它符合了『便宜、快速、好吃』三個小吃最重要的元素。雖然我當廚師超過20年,沒做過台菜,連一碗滷肉飯都不曾自己動手做,可是我一直深信,一個國家的庶民小吃的深度,會決定一個國家飲食文化的深度。你說這個國家沒有小吃,高端料理會做得多好?我不相信。」他說。

不過,之所以寫起小吃回憶錄,源自於這位主廚的中年危機。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