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又名“文化币”的成年礼金由台湾政府文化部正式发放时,桃园武陵高中高三学生叶楷翎与许多同学一样,领到1200元新台币等值的文化币。因正准备学测(考大学),叶楷翎便用文化币到学校附近的书店购买了参考书。 “书局有回馈点数,我记得两点回馈一点(每消费2元可获1元回赠),1200点可以买好多本书了。”叶楷翎记得,当时班上同学几乎都将文化币用在购买课业讲义上。
2025年1月,也是“文化币”三字出现在台湾立法院大幅冻删中央政府年度预算风波的新闻中。其中针对文化领域的文化币一项,有国民党立委建议冻结1000万、删除200万新台币预算,该提案遭遇舆论沸腾,于三日后撤回。其后未久,正值新春台北书展期间,持文化币前来购书的学生和年轻人面对各传媒采访,依然对此提案批评有加。
向民众发放补贴,是经济需纾困时期常见措施,但针对年轻人和文化领域的补贴,在台湾还是由“文化币”(其前身“艺Fun券”)政策所始。相比之下,香港尚无类似政策;中国大陆曾发放专门针对电影市场的观影消费券。而台湾文化币相形之下,可用于展览、演出、剧场、本土电影、书店购书等各类文化实体体验,究竟这是一项怎样细致的政策,如何作用于台湾青年人的生活?成效如何?对文化生活的塑造起到多大作用?对台湾文化领域的各个产业链环节,又带来什么样的连锁效果?
“很多家庭不会把购书列入主要支出。因此,有些孩子是有文化币后才开始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