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重掌白宫不足一个月,已经给美国政府体系及其对全球的潜在影响带来巨大冲击。相比八年前,人们对他的胜选不再感到意外, 但在拜登政府及民主党执政的过去四年中,美国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特朗普能将不同人群对现状的不满,凝聚为对自己的支持?民主党在这次大选中的失利,是否意味着属于进步派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美国的主流媒体,在当下又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
为此,端传媒邀请了在上海纽约大学任教的政治哲学学者林垚,与在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任教,从事科技、劳工政治和社会运动研究的学者赵蒙旸,共同探讨美国社会与民众价值观的变化。两位学者谈到,在过去四年,由疫情引发的通货膨胀深刻影响了很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导致不少人对拜登政府及其经济政策有所不满。除此之外,民主党在纽约、洛杉矶等被视作执政试点的大城市,地方施政出现种种问题,无法回应民意,也对民主党的品牌和形象造成了损害。在一个社交媒体上争夺话语权的时代,这些案例被用来反映进步派其实并不重视民众的声音,反过来也削弱了它们推行其他议程的吸引力。
对建制强烈的不信任,是美国公众情绪的最大公约数。然而这种情绪上的共通,未能转化为政策共识,反而被特朗普所利用,以一种情感动员的方式,通过新的媒介平台,将焦虑的民众黏合为自己的选民。
进步派的价值观遇到挑战,但内部也有很多竞争与争论,许多事情并不是单一的价值观问题,而是社会动员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觉得自己没有选择,他们觉得自己可以不再去关注政治,或者通过不投票来抗议。人们希望超越这种仅仅投票选一个总统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