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12月24日是台灣漢人習俗中的「送神日」。這天,人們會祭拜家中供奉的所有神明,恭送其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告各戶人家一年的功過善惡。歲末送神,意味年關將至,也象徵著春節前一系列年俗的開端。
送神日前夕,住在台南的民俗學者溫宗翰一如往年,清早便騎著機車至家附近的金華市場採買供品。一張採購清單上列有必備的湯圓甜食、四果(時令水果),以及一把紅根菠菜(編按:台灣南北地區的長年菜有別,北部多指芥菜,台南以南則為有帶根的菠菜);紙錢除有壽金,還要準備「雲馬總馬」(指印有神馬、馬伕及將兵甲冑的黃紙),作為神明上天乘御的載具坐騎。
只是繞了一圈市場,平常湯圓攤必有的紅白小湯圓,今早竟被公媽們搶購一空,連周邊的超商都買不著。
上午十點,趕在中午送神時限以前,溫宗翰與妻子趕緊在廚房分工,用現成的糯米粉、胡蘿蔔素(紅色植物色素)自個兒搓湯圓救急,「畢竟現在家裡還有在送神的,大多是老一輩的阿公阿媽。我起得沒他們早,也就搶不到最熱門的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