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端对谈】方方 X 白睿文:面对历史创伤,谁将记忆“软埋”?

为何出现对真相的抗拒?

【端对谈】方方 X 白睿文:面对历史创伤,谁将记忆“软埋”?
2013年4月13日,北京街头出现两只鸽子。 摄:Feng Li/Getty Images
【编者按】:旅美双语作家、译者张洪凌向汉学家白睿文推荐作家方方的小说《软埋》,已是疫情前。近7年过去了,方方、白睿文、这本小说和方方其它的作品,都发生了之前没有想到过的改变。历史在小说中转向,也在现实中转向,待三人再围炉重谈这部小说和这些年经历的风暴,于虚于实会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洪凌擅长中英文写作,也是转动门把手的译者,她曾首次向英文世界介绍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也曾将门罗的作品带给中文读者。

2016年冬天,我回故乡武汉探亲时,一位朋友送了我一本武汉作家方方的新书。书名很奇怪,叫《软埋》,是我闻所未闻的一个字眼。但作者方方却是我十分熟悉的一个作家。早在80年代初,我和方方就在武汉大学的同一栋女生楼里住过一年。那时,她的处女作《大篷车上》刚刚入选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候选名单。后来从对她的一些访谈中得知,她虽然出生于南京的名门望族,两岁时就随父母搬到武汉居住,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因为父亲早逝,她在上大学前曾做过四年的装卸工帮寡母养家糊口,拉板车、扛大包,跟男人一样吃苦耐劳,也听他们说粗话骂大街。对我们这些刚走出高中校门的小女生们来说,方方让我们羡慕的不仅仅是她的文学成就,还有她坚韧丰富的人生体验。

不过,真正让我成为她文学“粉丝”的,是在1987年。那一年,她发表了四部中篇小说,每一部都展现出文学风格的蜕变与成熟。其中最让我震撼的,当属《风景》。这部小说通过一个仅存活15天的亡婴之口,描绘了武汉一个码头工人家庭从文革到改革开放时期动物般凶猛的生存状态。它以独特的超验视角、冷酷犀利的诗意语言,以及悲悯的人道情怀深深打动了我。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的文坛引发了热烈反响,还被后世公认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从1982年初登文坛至今,方方已发表一百多部小说和散文,屡获殊荣。1989年,她凭借《风景》荣获全(中)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10年,她的《琴断口》和《水在时间之下》分别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和茅盾文学奖提名。她的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葡、日、韩、西班牙等多种语言,并在海外出版。2007年,方方当选湖北省作协主席,并担任这一职务直到2018年卸任。2017年4月,她的长篇小说《软埋》荣获民间举办的第三届路遥文学奖。然而,仅仅一个多月后,该书因被指责为“对土地改革运动的反攻倒算”而被停印下架。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