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我拍照,也捕捉相片背後的容貌焦慮、性別與種族——德國影樓攝影師自白

「怎麼我有這麼多皺紋?」「我想影得自然一些!」「可不可以把我兒子的雙眼變得更藍,皮膚更白?」

我拍照,也捕捉相片背後的容貌焦慮、性別與種族——德國影樓攝影師自白
2018年10月19日,英國倫敦,一名模特兒戴著珠寶拍攝。攝:Dan Kitwood/Getty Images

【編者按】「其實你返工有咩做㗎?」——這個問題,你有問過別人或被人問起嗎?

這個來自日常的問題,啟發我們開啟「返工這回事」這個新欄目。在當代社會,工作主宰我們的生活,既定義個人的身份,亦維繫社會的「正常」運轉,但在「隔行如隔山」的區隔中,我們並不容易看見彼此——從恆常的工作勞動,到行業內的語言詞彙、職場文化、人際關係、性別分工、權力層級以至價值體系。藉此欄目,我們希望打破邊界,深入聆聽多位「打工仔」的行業見聞,不但走進社會各行業的「貼地」日常,亦從職業的視角觀照當代社會的切面和現象。

聖誕節是什麼打工人的旺季呢?很多人想到購物、消費和旅遊相關行業,而在德國,聖誕節前後也是影樓全年最忙時分。本期文章我們帶來香港人Boni的影樓故事,現職自由攝影師的她移居德國逾十年,過去曾在德國影樓工作多年,不但拍下很多人的重要時刻,也捕捉到照片背後的意義、性別和種族。她發現,每個來拍照的人,都帶著呈現自我的期盼和焦慮,然後她或是順應,或是調整他們(被)觀看的方式。

在人人都用手機拍照的年代,在無反(Mirrorless)相機盛行的年代,為什麼還有人來影樓拍照?他們都來拍什麼照?

在德國的大學畢業後,我曾在當地做過兩間影樓的攝影師。一家在柏林市中心,另一家在近郊的商場,人們來購物,順便拍照。

原來,這個年代不乏有人光顧影樓——或是有實際用途,或是拍照留念。經歷這份工作,我看到人生百態,也看到照片背後的性別與種族,甚至影響了我對生育的想法……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