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瓊瑤離世:和宮鬥劇時代相比,到底誰保守?

瓊瑤真像如今嫌棄她的人們所說的那麼落後、缺乏批判意識嗎?

瓊瑤離世:和宮鬥劇時代相比,到底誰保守?
作家瓊瑤。圖:瓊瑤Facebook

瓊瑤留下遺書「翩然」辭世,一個嵌在幾代人集體記憶中的言情符號就此成為歷史。瓊瑤這個名字所輻射的文化內容,當然遠不只通俗言情小說範疇,她與「華語流行音樂教父」劉家昌的接連離世,也讓人感慨台灣20世紀70年代那段影視改編與流行音樂攜手塑造的「時代記憶」已成絕響。

而當我們討論瓊瑤這種締造過時代意義的人物時,很難從單一維度加以評價,她集回憶的濾鏡與時代的侷限於一身,她的存在本身就是我們重新理解那個時代的一種路徑。甚至圍繞瓊瑤的遺書,一夜之間在大陸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

有些論者從未喜歡過瓊瑤的作品和文風,但對她的自主棄世生出敬意,認為她這一生至少活得言行合一轟轟烈烈;也有人認為瓊瑤是收割粉絲的大師,她過於諳熟商業運作法則,整個人生早已異化,到了生命盡頭,還在透過寫勵志信收割最後一批粉絲。這就像當人們身處不同的年代、性別意識的視角不同時,對瓊瑤小說、瓊瑤影劇會有全然相反的觀感。

瓊瑤確實遇到了屬於她的時代。且成就她的時代,剛好先後貫穿了兩岸文藝商品席捲經濟起飛的歷史發展進程,這賦予了「瓊瑤」這一言情符號獨特的時空延續性。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