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从帝国边陲到世界之巅:翻越日本高墙后,台湾棒球的淬炼与国族认同的重塑

台湾人与棒球之间的关系,正是一连串从被殖民到对抗、在不同国族神话中寻找主体性的,不断交互拉距的过程。

从帝国边陲到世界之巅:翻越日本高墙后,台湾棒球的淬炼与国族认同的重塑
2024年11月24日,东京巨蛋举行的世界棒球12强赛,台湾队24号陈杰宪轰出3分砲全垒打后庆祝。摄:Shi Tang/Getty Images

过去一周,台湾人因国家队在世界棒球12强赛(2024 WBSC Premier 12)夺冠,在社群上展现出丰沛情感,各种感动文、道歉文(注1)、庆贺文齐发,超商、零售业到量贩业者,纷纷祭出各种庆贺夺冠的买一送一优惠,更有网友发起将夺冠日订为国定假日的活动。

隔日,国防部派遣四架空军 F16-V 战机,伴飞代表队返台,副总统萧美琴更亲自到场接机。11月26日,则举行“英雄谷游行”,由总统府前出发,在台北市中心举行庆祝,虽是上班日,仍有五万名民众涌入游行路线。

这一幕看在其它国家的中文使用者眼里,可能是相当困惑的。这项和台湾没有显见文化渊源的运动,究竟如何落地生根?而从政治人物到一般网民,又为何压倒性的将胜负与台湾认同相连结来表述?新兴弱势国家冀望于运动赛场的表现,希望被世界看见、让国民以此为荣的现象并不罕见,但像台湾这样将棒球当作“国球”,且深深镶嵌于国家认同形成过程的,确实是极为特殊的现象。

台湾人与棒球之间的关系,正是一连串从被殖民到对抗、在不同国族神话中寻找主体性的,不断交互拉距的过程。本文将梳理棒球在台湾意识觉醒和形成过程里,扮演过哪些角色,又为何成为能凝聚、承载台湾认同的容器。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