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從帝國邊陲到世界之巔:翻越日本高牆後,台灣棒球的淬鍊與國族認同的重塑

台灣人與棒球之間的關係,正是一連串從被殖民到對抗、在不同國族神話中尋找主體性的,不斷交互拉距的過程。

從帝國邊陲到世界之巔:翻越日本高牆後,台灣棒球的淬鍊與國族認同的重塑
2024年11月24日,東京巨蛋舉行的世界棒球12強賽,台灣隊24號陳傑憲轟出3分砲全壘打後慶祝。攝:Shi Tang/Getty Images

過去一週,台灣人因國家隊在世界棒球12強賽(2024 WBSC Premier 12)奪冠,在社群上展現出豐沛情感,各種感動文、道歉文(註1)、慶賀文齊發,超商、零售業到量販業者,紛紛祭出各種慶賀奪冠的買一送一優惠,更有網友發起將奪冠日訂為國定假日的活動。

隔日,國防部派遣四架空軍 F16-V 戰機,伴飛代表隊返台,副總統蕭美琴更親自到場接機。11月26日,則舉行「英雄谷遊行」,由總統府前出發,在台北市中心舉行慶祝,雖是上班日,仍有五萬名民眾湧入遊行路線。

這一幕看在其它國家的中文使用者眼裡,可能是相當困惑的。這項和台灣沒有顯見文化淵源的運動,究竟如何落地生根?而從政治人物到一般網民,又為何壓倒性的將勝負與台灣認同相連結來表述?新興弱勢國家冀望於運動賽場的表現,希望被世界看見、讓國民以此為榮的現象並不罕見,但像台灣這樣將棒球當作「國球」,且深深鑲嵌於國家認同形成過程的,確實是極為特殊的現象。

台灣人與棒球之間的關係,正是一連串從被殖民到對抗、在不同國族神話中尋找主體性的,不斷交互拉距的過程。本文將梳理棒球在台灣意識覺醒和形成過程裡,扮演過哪些角色,又為何成為凝聚、承載台灣認同的容器。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