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戰火下的文學抉擇:烏克蘭的去俄化與身份認同重塑(下)

他們又如此熱愛普希金,無論走到哪裏,都要給他立像。既然如此,她覺得,何不「休息一下」,等戰爭勝利後,烏克蘭人可以再回來思考,生活中到底有沒有留給這位詩人的位置。

戰火下的文學抉擇:烏克蘭的去俄化與身份認同重塑(下)
基輔米迦勒修道院門口的陣亡將士紀念牆。攝影:糜緒洋

編按:本作品為「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第四季得獎作品。「在場」獎學金始於2021年,致力於在個體與世界的連接處,鼓勵全球華語寫作者寫下非寫不可、非你不可的真實故事。「在場」將為作者的寫作提案,提供獎金、編輯、發表及出版和衍生IP支持。歡迎追蹤FacebookInstagram,或訂閱Newsletter關注。

本文分上中下三篇,本篇為終篇。

歷史在基輔洶洶降臨

對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來說,基輔都是其文明的搖籃。還記得俄語系一年級課本上就教過一句格言:「基輔是俄羅斯諸城之母」。可如今,除非你想在最短時間內惹怒一個基輔人,不然在這座烏克蘭的都城,千萬不要對人說這句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