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漢,社會科學研究者)
近些年,中國的政治經濟模式在習近平治下發生的若干轉變,促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習時代的政策轉型,究竟是對改革開放模式的背離,還是改革開放過程在某種意義上的歷史產物?改革開放歷史中那些相對隱秘、不為人知的片段,如何在潛移默化中為中國經濟在今天暴露出的問題埋下導火索?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摸着石頭過河」的主流改革開放敘事之外,我們是否能對改革開放歷史形成更具深度的理解?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社會學系王穎曜教授在今年五月出版的新書《官僚特色的市場經濟:中國的經濟官僚如何制定政策並重塑國家》(Markets with Bureaucratic Characteristics: How Economic Bureaucrats Make Policies and Remake the Chinese State),為我們思考上述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養料。通過追蹤多個經濟官僚群體在政策舞台上的興衰起落,王穎曜梳理出一條驅動改革開放政策演變的重要歷史邏輯。
本書提供的歷史敘事和分析框架,如何刷新了我們對於改革開放歷史的認知?本書的侷限與不足之處,又是否能成為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