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无论好坏,都构成现在的我”:五位太阳花学运参与者的十年转瞬

“318是超出当时社会的事,它是社会运动,也不只是社会运动。”

“无论好坏,都构成现在的我”:五位太阳花学运参与者的十年转瞬
(左起) 吴易澄、黄燕茹、杨子瑄、魏扬、许恩恩、摄:陈焯煇/端传媒

【编者按】2014年3月18日晚间,一群不满国民党立委张庆忠以30秒通过“两岸服贸协议”的学生及公民团体,冲进立法院瘫痪议事,并展开为期24日的公民运动,台湾社会也因著这种全面性的运动受到剧烈摇晃,那股盘据街道对峙的余热,依旧弥漫至今。

一念之变,十年之途,当年的运动者如今有著截然不同的际遇,各自走出不同的人生,台湾政治版块在太阳花学运后亦面临重组洗牌,公民社会随之兴起、茁壮与健步迈前,持续在后太阳花时代吹拂台湾社会。如果记忆有期,十年之后,你还记得哪些?如果记忆无法抹消,参与者又如何与其相伴?端传媒将自3月13日起,刊载太阳花学运十周年系列文章及特制页面,向著记忆的碎片发出回声。

以2014年3月18日抗争者冲进立法院为座标的那日,到4月10日退场为止,为期24日的太阳花学运(亦称318学运、反黑箱服贸占领立法院行动)剧烈冲击台湾社会,并为群众运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如今刻度将跨越十年。十年的跨距,在浩瀚星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但在人类有限的光谱中,却足以留下物换星移的印痕。端传媒深入访谈五位在运动中或远或近的参与者,邀请他们探索记忆虫洞,描绘彼时通往此刻的轨迹。

有人只是外围的声援者,却因为一首歌留下创伤。有人被迫指挥现场,却难以控制事态发展,进而陷入官司缠讼。但也有人在庶务中发展出互助的同侪情谊,有人在冗长的会议中习得某种生存技能,有人则是在场外打造了挑战权威的电音基地,实践公社精神。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