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3年冬天,端传媒特约撰稿人王磬到访了乌克兰,专访了一系列仍然留守在乌克兰的人。他们中有政府内阁高官,有诺贝尔奖得主,有联合国驻乌克兰的官员,他们的坚守对乌克兰意义重大。端传媒在俄乌战争两周年专题推出本次系列专访,从公民社会、移民、战时经济等多个角度,展现乌克兰战后两年的社会肌理。
乌克兰战争进入第三年。与战争第一、二年间不时出现的“乐观情绪”相比,似乎越来越少的人愿意相信,这场战争将会很快结束。而如果战争进入长期化、常态化,国家如何持续地为它提供支持——经济上提供钱、军事上提供武器——便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战时经济有其自身运行的逻辑:一面要打仗、一面要发展。这在乌克兰近期的政府预算中可以看到映照:乌克兰2024年的预算案,有一半用于军事支出,大约是400亿美元;余下的用于战后重建以及社会支出。
战争对乌克兰经济的影响,可以追溯到2014年爆发的克里米亚危机与乌东冲突。2014年,受到当时一系列危机的影响,乌克兰GDP急剧下滑,幅度高达10%。从2016年开始,乌克兰经济缓慢回温,GDP出现个位数增长。特别是在2017年,与欧盟签订了自贸协定签订,与欧盟的进出口贸易量逐年走高。与此同时,与俄罗斯的进出口量逐年下降。对俄罗斯贸易出现的缺口,很大程度上由中国来弥补了。特别是乌克兰大麦、玉米和铁矿石的进口。乌克兰于2017年加入了“一带一路”倡议,希望借此可以改进本国的交通系统。泽连斯基在2021年告诉中国领导层,他希望乌克兰成为“中欧之间商业的桥梁”。但这一心愿,随着俄乌战争的爆发以及中俄之间“没有禁区”的合作关系,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