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專訪烏克蘭經濟部副部長索博列夫:烏克蘭的戰時經濟是如何運轉的?

戰爭開始的第一年,烏克蘭的經濟出現了全方位的斷崖式下降,GDP暴跌29%。但戰爭進入第二年之後,經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專訪烏克蘭經濟部副部長索博列夫:烏克蘭的戰時經濟是如何運轉的?
2023年8月6日,烏克蘭基輔,祖國母親紀念碑,工人拆除蘇聯國徽,並用烏克蘭國徽上的三叉戟取代。攝:Maxym Marusenk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編者按】2023年冬天,端傳媒特約撰稿人王磬到訪了烏克蘭,專訪了一系列仍然留守在烏克蘭的人。他們中有政府內閣高官,有諾貝爾獎得主,有聯合國駐烏克蘭的官員,他們的堅守對烏克蘭意義重大。端傳媒在俄烏戰爭兩週年專題推出本次系列專訪,從公民社會、移民、戰時經濟等多個角度,展現烏克蘭戰後兩年的社會肌理。

烏克蘭戰爭進入第三年。與戰爭第一、二年間不時出現的「樂觀情緒」相比,似乎越來越少的人願意相信,這場戰爭將會很快結束。而如果戰爭進入長期化、常態化,國家如何持續地為它提供支持——經濟上提供錢、軍事上提供武器——便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戰時經濟有其自身運行的邏輯:一面要打仗、一面要發展。這在烏克蘭近期的政府預算中可以看到映照:烏克蘭2024年的預算案,有一半用於軍事支出,大約是400億美元;餘下的用於戰後重建以及社會支出。

戰爭對烏克蘭經濟的影響,可以追溯到2014年爆發的克里米亞危機與烏東衝突。2014年,受到當時一系列危機的影響,烏克蘭GDP急劇下滑,幅度高達10%。從2016年開始,烏克蘭經濟緩慢回溫,GDP出現個位數增長。特別是在2017年,與歐盟簽訂了自貿協定簽訂,與歐盟的進出口貿易量逐年走高。與此同時,與俄羅斯的進出口量逐年下降。對俄羅斯貿易出現的缺口,很大程度上由中國來彌補了。特別是烏克蘭大麥、玉米和鐵礦石的進口。烏克蘭於2017年加入了「一帶一路」倡議,希望藉此可以改進本國的交通系統。澤連斯基在2021年告訴中國領導層,他希望烏克蘭成為「中歐之間商業的橋樑」。但這一心願,隨着俄烏戰爭的爆發以及中俄之間「沒有禁區」的合作關係,戛然而止。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