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香港講話,一定是講廣東話?從語言維度探討音樂場景的「讀字音樂祭」來到第三個回合,繼香港廣東歌、台灣原住民音樂創作之後,我們來看看在香港的英文音樂創作。
眾所周知,英文是香港日常的一部分。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法律、文件、教育,還是電台、傳媒、街頭,香港與中國大陸及台灣相比,英文都以更高的比例真實存在。雖然每人生活中,中英粵如何構成因人而異,但雙語混雜、乃至偏重英文,確實是不少香港音樂創作者自小的成長環境。
不過儘管如此,香港的流行音樂工業自早年至今,又確實逐漸演變成為以「廣東歌」為佔據絕對份額的主流。當大家提到香港音樂/樂壇,多數人也會頭腦中首先想到廣東歌;此所以雖然這個城市裡,一直都存在著眾多以英文為首要媒介的創作人,但相對來說,這些創作又確實處於比較邊緣的位置。
城市身份轉變,不同語言的複雜處境也隨之變幻,時至今日的香港,當一邊是官方主旋律對何謂「殖民」甚至「解殖」都有既定看法,另一邊是廣東話作為多數香港人(儘管仍有非華語族裔及英文母語人士)的「母語」而得到坊間高舉的價值賦予,英文創作依然是創作人源自現實的自然表達?他們的狀態、作品空間將會如何承接「新」的香港環境?而香港仍是國際的香港嗎,當廣東歌能否在今日輸出國外成為一個話題,香港的英文歌是否也帶來另一種輸出「香港音樂」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