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疫情之後的中國社交媒體出現了一個新名詞:「走線」。許多大陸人走上了這條本由南美偷渡客和難民走出來的路線,從南美厄瓜多爾開始,穿越哥倫比亞﹑巴拿馬﹑危地馬拉﹑墨西哥等國,再進入美國申請庇護。走線客通常要用當地蛇頭提供的服務,還要跋山涉水穿越未經開發的原始地形,才能走完全程近五千公里的偷渡路線。據巴拿馬政府紀錄,2022年從哥倫比亞越境進入巴拿馬的25萬人中,大陸人有2000多名,是疫情前10年人數總和的六倍。中國放棄清零政策後,2023年大陸走線客的數目又達到另一個高峰:今年1月至7月,從哥倫比亞過境巴拿馬的中國人突破1萬人。
端傳媒在加州新移民聚集的丁胖子廣場,記錄了這些「走線」來美的偷渡客如何在異國他鄉重建生活。端傳媒早前亦刊出另一報道,記者從厄瓜多爾首都基多開始,一路記錄偷渡客結隊﹑買裝備﹑聯絡蛇頭﹑也記錄一般沒出過國門,英文也不大會講的他們,為何冒死「潤」出中國。請按此閱讀。
29歲的李晴來美國兩個月了。她的住處不起眼,但在這附近卻無人不知。想要找到這裏,只需要在谷歌地圖裏輸入「丁胖子」,導航就會把你帶到距加州洛杉磯往東大約15分鐘車程,蒙特利公園市(Monterey Park)的一座美食廣場。廣場上有賣煎餅果子的中餐廳,草藥店、照相館、移民中介。小店的招牌上都寫着漢字,不一定有英文名——即使有,也很少有顧客在意。在這裏稍微駐足,就可能有中介上前招攬生意:是剛來的嗎?是拿旅遊簽,還是走線來的?
李晴屬於後者。去年以前,幾乎沒人聽說過「走線」這個詞。今年6月,李晴和丈夫帶着5歲的兒子翻山渡海,穿越拉美9個國家,再從墨西哥北邊越境進入美國時,已有至少1萬多名中國人走過了同樣的旅程,還有更多人在來的路上——因為這條橫跨美洲大陸5000多公里的偷渡路線需要穿越一座原始雨林,多數人只能靠雙腳走,所以稱為「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