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吴昆玉:俄乌战争一周年,有哪些战略教训?高科技武器为何无法终结战事?

战场上,时间却与科技应用成果呈反比,甚至可说时间是高科技战果的敌人。

俄乌战争一周年前夕,美国总统访乌克兰,中国外长赴俄罗斯,但中美早在慕尼黑见了面,外界猜测美、欧、俄各国都打不下去了,于是各自努力,试图说服交战双方接受谈判,让全世界都能喘口气。

姑不论俄乌战争中的大国政治角力,纯就军事战略角度,俄乌战争是二战以后,第一场东西方正规军的大规模地面对抗,且其过程亦已颠覆若干传统军事常识,逼使全世界军队加速朝向21世纪现代化迈进。

而且,这种改变并不只是增购无人机、海马斯(HIMARS)、肩射飞弹这么简单的答案。整个军队的组织与战役进行方式,甚至指挥管制的模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尽量依著时序,提出若干问题,描述这些影响与改变,供读者们参考。

2022年12月3日,乌克兰哈尔科夫,两名警员在视察一堆俄军炮弹壳。
2022年12月3日,乌克兰哈尔科夫,两名警员在视察一堆俄军炮弹壳。

俄军“速战速决”为什么会失败?

“速战速决”、“斩首行动”的成功要件有二:其一是绝对的“奇袭”,其二是“兵力优势”,否则必归失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