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英語詞典》選出「goblin mode」為2022年「年度詞彙」,卻經常被「誤譯」為「躺平」。兩者在語境上的差異,道出了西方跟中國社會難以類比的文化面貌。
每年年底,很多華人地區都會選出所謂該年的「年度漢字」。這個傳統是在1995年起源於日本,內地則要到2006年才開始。但這類「年度詞彙」(Word(s) of the Year, WOTY)則是來自歐美國家。它最早出現於1971年的德國,英語地區中則於1990年在美國出現。選出這類「年度詞彙」的多是權威語言學學術機構,例如德國的「德語協會」(Gesellschaft für deutsche Sprache, GfdS)及美國的「美國方言學會」(American Dialect Society, ADS),後來英語界幾部權威詞典如「牛津」(Oxford)、「劍穚」(Cambridge)及「柯林斯」(Collins)等,在近十多年間都陸續開始公布它們的「年度詞彙」。
這些機構多從語言學角度入手,選擇一個該年在公共領域中較新穎、廣泛流傳而又能反映那一年社會生態的詞彙(words)或短語(phrase),作為該年「年度詞彙」。在性質上,「年度詞彙」可被理解為這家學術機構以語言學角度,表達對當年世界狀況的整體看法和評價。輿論對這些由學術權威選出的「年度詞彙」向來都有一定興趣,一來它不是官方論述,二來透過比較不同機構選出的詞彙,可以勾勒出學者對這一年時局,尤其是社會潮流和趨勢的判斷,繼而引起輿論話題。
這種生活模式通常與消費垃圾食物和媒體、及無視自己的外表等事情有關,亦對立於社交媒體內容中普遍出現(和美化)的健康、有序、高效的習慣和生活。至此,「哥布林模式」已演變成一種對社交媒體所呈現的主流健康生活形象的刻意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