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白纸抗议”中的地域想象:只有“外地人”才会上街?

最近十年,在社会舆论中,具有一定权利意识、乃至组织度的“业主”一词似乎正在退场,白领群体好像正在变得贫困化、散沙化。

“白纸抗议”中的地域想象:只有“外地人”才会上街?
2022年11月27日,北京,人们聚集在一起守夜并举著白纸抗议政府防疫政策,同时纪念乌鲁木齐火灾中的遇难者。2022年1月13日,一名妇女在北京的一个私人检测点接受卫生工作者的 Covid-19 核酸检测。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杨云松,中国社会观察者

在这次“白纸抗议”中,参与者除了高校学生,不难看到在很多城市中,市民也是抗议的主力。他们是谁?一种来自亲体制意见领袖的阴谋论认为,“本地人”都是只想好好过日子的,参加抗议的都是“受境外势力操纵的‘殖人’”(甘愿中国成为殖民地的人),他们不说本地方言而说普通话(甚至还带有“港台口音”)就是一种明证,至少在广州、成都都有类似言论流传。

而在去年5月成都第四十九中学生坠亡事件中,类似的“抓汉奸”话术其实就已经出现。把这种阴谋论放置在中国互联网上长期以来就存在的地域刻板印象之下,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有趣的侧面。

2022年12月7日,北京,一名男子携带政府的文件从隔离的地方离开。
2022年12月7日,北京,一名男子携带政府的文件从隔离的地方离开。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