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承恩,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
【編者按】台灣九合一選舉將於11月26日投開票,選戰進入倒數階段。而由民間團體發起的「不投降承諾書」,邀請參選的政治人物以簽署行動宣示抵抗意志、不向中國侵略者投降。不投降承諾書是什麼?我們如何理解政治人物與不投降承諾書的關係?簽署與否又意味著什麼?
自從民間團體推動簽署「不投降承諾書」以來,各方政治人物對此多所爭議,雜音甚多。有的推說沒有強制力、沒有意義而拒簽;比較直白的說這運動「很白痴」,或是先以實問虛答的方式迴避簽署要求,詞窮無法迴避時則粗暴地叫人「去死」;也有人打高空說「守憲就不會投降」、該簽的是「守憲承諾書」。
本文將很誠實地討論「不投降承諾書」簽署運動的意義。本文主張「不投降承諾書」是審酌內外情勢,正面嚴肅地對應台灣當前的安全威脅而提出:我們若是認真地對國際情勢與中國威脅有全盤的了解與認識,將毫無疑問地認知「不投降承諾書」的提出的確為了因應即時且迫切的需要。
「不投降承諾書」的用意在於面對真實安全風險,採取當前確保台灣安全最需要的因素,即喚起全民的抵抗意志,並採取行動填補台灣的安全破口。它的用意在團結人民,並向國際傳達台灣人民不會屈從中國侵略的決心。
「不投降承諾書」簽署運動不是選舉操作,也不是政黨傾軋的工具。某些政黨這樣看待此一公民運動,令人非常遺憾。某些方面甚至將「抗中保台」污名化為民進黨的選舉工具,更是眼中只有政治,缺乏共同體精神。
本文後半討論台灣社會在「不投降承諾書」所表達立場上形成共識的三種真實障礙:對中國威脅存在不同評估、對如何防禦台灣存在不同路徑,以及民主開放社會中意見的極端化傾向。
本文雖主張在前兩個面向上,「不投降承諾書」所抓的方向是正確且適切的,但也認知社會上將恆常存在否定、貶抑、乃至對真實提倡共善運動予以惡意解釋的力量。雖然不幸,這也是民主社會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