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香港未來無人抽煙?吸煙與禁煙中的殖民史和現代性

與千千萬萬種禁令一樣,「禁止」的對搏雙方都各有執着的意識形態。

香港未來無人抽煙?吸煙與禁煙中的殖民史和現代性
香港,一位在後巷吸煙的男士。

煙斗和雪茄的狂熱愛好者、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曾譏諷地說,「人是唯一會吸煙,或者需要吸煙的動物」。但隨着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早前建議,本港應仿效紐西蘭的「無煙世代」法案,立法禁止向2009年後出生的新世代出售煙草產品,人或許有天再不能合法地吸煙。換句話,若立法順利,本屆政府2027年任期屆滿時,18歲或以下人士將永遠被禁買煙,並在期間逐步調高煙草稅,目標是在2025年將零售價提升至約200元。

人類使用煙草始於公元前5000至3000年左右,繼而打破國界藩籬,由安第斯山脈的原住民文化,逐步傳遍整個美洲,再流傳至世界每個角落,超越時間和空間,成為人類的共有習慣。禁煙令表面上是一項政策手段,可以用科學、公共衛生等說辭將其合理化,但與千千萬萬種禁令一樣,「禁止」的對搏雙方都各有執着的意識形態。這些對搏不僅是現代性的產物,也是殖民史的遺留。我們手中的一支煙到底反映出人類怎樣的需要和慾望?

禁煙有用嗎?

禁煙倡議者最引以為豪的不丹,在2020年放開禁煙令,恰恰是因為禁煙以來黑市不斷猖獗擴張,而疫情封鎖導致不少人前往不丹和印度交界處尋找私煙,增加染疫風險。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