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中國「反血汗工廠」運動的行動者與研究者
今年以來,奧密克戎病毒猛烈衝擊中國堪稱世界最嚴格的防疫圍牆,以潮涌之勢席捲全國,確診人數屢創新高,令抗疫鬥爭的制度優勢失色。雖然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感染數字微不足道,但是在「動態清零」的總方針下,各地方政府以「大無畏」的政治勇氣與病毒比速度,「以快打快」,靠着全員核酸檢測、全部集中隔離、全域靜態管理的「三板斧」進行一場唐吉坷德式戰鬥,主要的戰場從年初的上海轉到年中的新疆再到眼下的廣州,然而結果並不遂人意,不但沒有讓奧密克戎清零,反而造成了一樁樁人道主義悲劇。
貴陽的隔離轉運大巴凌晨發生交通事故,讓27個生命消失在黑暗中;蘭州一名三歲男孩煤氣中毒,醫院離家僅僅十分鐘的距離,因為到處封鎖耽誤搶救不幸死亡;內蒙古呼和浩特一位婦人跳樓,她的女兒要衝出樓門求救,但門被焊死了無法出去。這些慘痛的現實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傳播,衝擊每個人道德良知的底線,在共情、悲痛、憤怒之外,人們不禁要問這些悲劇為什麼會發生?還會繼續發生嗎?
從單純科學的角度看,奧密克戎病毒雖然傳播速度快,但毒力低於早期武漢的原始毒株,而且在接種了有效疫苗的情況下,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大大提高而重症率和死亡率都明顯降低。基於這樣的事實,中國的防疫策略理論上到了需要調整的時候,特別是抗疫鬥爭所付出的經濟社會代價越來越大,財政不堪重負,民衆困苦哀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