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沒有母語的人:新聞審查下,「我們都是國家的宣傳機器」

中國媒體已掌握「煉金術」,將「危機」形容成「機遇」,將「災難」演化爲「盛事」,將「經濟下行」表述爲「增長潛力待釋放」。

沒有母語的人:新聞審查下,「我們都是國家的宣傳機器」

美國衆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atricia Pelosi,台譯「裴洛西」)2022年8月2日訪台前後,在大陸某知名市場化媒體任編輯的高嘉瑜讓記者密切關注美中台三方的發言動向,並琢磨如何拿捏報導的尺度。直到8月1日,新浪微博熱搜出現「竄訪」一詞。

「直覺告訴我已經定性了,這很可能就是我們的報導基調,」她說,「果不其然」。

她手下的年輕記者對此表示不理解。這名記者認爲,如果將這次訪問置於國際秩序下的台海關係視角,中國處於有理的一方。「依據多方事實進行客觀報導對國家是有利的,爲什麼非要用『竄訪』這個情緒色彩濃厚並且會限制報導空間的詞彙?」

這名記者畢業於一所985大學的國際關係專業,對專業表達有堅持。「非要寫『竄訪』的話,整個事情的基調就不一樣了,傳遞出去的信息也會不一樣,對讀者會形成誤導。」他抗議道。

985工程1998年5月4日由江澤民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中提出,計劃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世界著名高水準研究型大學。「985工程」一共有39所大學,是中國大陸頂級梯隊的學府。

高嘉瑜同意他的觀點,但同時向他出示了領導下發的報導指令——「台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表述必須精確,不得使用『佩洛西竄訪中國台灣地區』以外的任何表達方式」。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對俄烏戰爭的報導中。在與禁令賽跑的途中,高嘉瑜安排記者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採寫了一篇分析俄羅斯行動背後的原因。她隨後收到的報導指令顯示,媒體一律不得使用「入侵」「侵略」等彰顯「立場」的詞彙,不得渲染烏克蘭人的悲情、不得對俄羅斯此次的軍事行動發表評論。之後,高嘉瑜只能依據外交部發言,安排記者籠統地概述美國和歐洲在這次區域戰爭中發揮的作用和應負的責任。

她坦承無法給予記者報導自由,「這真的是千鈞重擔,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怎麼給他們?」

長期關注全球新聞自由的「無國界記者組織」2022年發布世界新聞自由指數中,中國的排名爲175,全球倒數第六。與這一數據相伴生的是,中國大陸新聞審查力度的持續加大和異化,言論邊界的不斷收縮,以及新聞從業者被談話、被訓誡、被去職甚至被拘捕。

「久而久之,每個人的頭腦中都會自我設置一條紅線,甚至能分辨出哪些話題會被宣傳部門定性爲『妨礙社會穩定』、『引發官民對立』、『激化社會矛盾』等等」,高嘉瑜說,「頭腦中的審查開關一打開,我們都是國家需要的宣傳機器」。

情況還在進一步惡化:審查之下,中國媒體人掌握了一種「煉金術」,爲將信息順利發布,他們將「戰爭」表述爲「衝突」,將「封城」表述爲「靜態管理」;在面對八孩母親、上海封城等社會熱點話題時,因預知審查的到來,不少資深記者、編輯選擇無動於衷;而在「講好中國故事」、「做黨的耳目喉舌」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年輕記者,留給他們的空間,究竟還剩下什麼?

你們想要的自由我給不了,要麼接受,要麼離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