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當代獨裁,鎮壓必定帶來服從嗎

從不犯錯的父親也並不存在。

當代獨裁,鎮壓必定帶來服從嗎
2022年2月26日,以色列特拉維夫的俄羅斯大使館附近,一名示威者在反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集會上舉起俄羅斯總統普京的頭像。

自從對烏克蘭的入侵開始以來,俄羅斯國內的反戰抗議一直此起彼伏。隨着歐美制裁力度的不斷加大,不少觀察人士曾滿懷期待地以為,會有更多心懷不滿的俄國民眾走上街頭,推動普京政權的倒台。然而,預想中的劇情並未發生。無情的國家機器一經開動,便迅速將異議可能存在的空間擠壓殆盡。普京政府多管齊下,一方面大肆抓捕抗議者,並通過立法將參與抗爭可能面臨的最高刑期提升至15年;另一方面不遺餘力地開展信息攻勢,在封鎖Facebook和Twitter的同時,批量製造假新聞,以期在國內和國際輿論場上混淆視聽。

以上種種,如今都已經是威權政府的常規操作。從委內瑞拉到白俄羅斯,革命之火一次次在地平線上燃起,卻又轉眼在政權的窒息下黯然熄滅。有更多抗爭,早在為人所知之前,就夭折於襁褓之中。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爆發震驚了世界。社交媒體和高速網絡的普及,前所未有地降低了集體行動的成本。人們驚呼,推特革命的時代即將到來。只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過去十年間,威權政府控制民眾的手段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個體的權利和自由,正經受着嚴峻的挑戰。

誠然,暴力鎮壓在我們這個時代,已經變得愈發罕見。如Steven Pinker所言,人類對於暴力的容忍程度自二戰後就不斷下降。烏克蘭每一次爆炸和流血的畫面,都會實時向全世界轉播。赤裸裸的暴行觸及了全人類的底線,因而才引發了整個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彈。

1934年春天,烏克蘭大饑荒期間,兩個男孩發現一堆土豆。
1934年春天,烏克蘭大饑荒期間,兩個男孩發現一堆土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