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讀者十論:以狂歡之名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讀者十論:以狂歡之名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cyber_monkey,回應《簡中互聯網裏的烏克蘭戰爭:民族國家擬人政治之惡,以倍速敗壞

非常感謝這篇文章,在前天奇觀化呈現中國社群媒體輿論的文章之外提供了更多反思的空間。我想,這個問題非常值得繼續下去,可以拓展到更深層次的一些方面。正如許多評論區的朋友所已經指出的,對中國輿論的極右翼化,不能直接視作中國民間的思想代表,而必須考慮到審查和自我審查的影響。但是,對這一現象的分析仍極有價值。輿論與社會心裡有相互塑造的作用。納粹上台時其支持度也不過三成,卻可以逐步竊取整個國家,實現整個國家的納粹化,與對社會輿論的塑造有很大關係,甚至迄今都有民間輿論認為納粹是民主選舉上台的(實則不然)傳說。審查對生態位的控制固然值得考慮,某種輿論能夠佔據被釋放的輿論生態位本身,就反映了一種症候。

首先,我認為不宜完全否定國家理性體(擬經濟人)的理論價值。國際關係理論不只爵爺們可以用,我們也可以用,只是用法不一樣罷了。國家理性體的想像並非從來就如此粗鄙,而是一個在國際關係領域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的假說。來自於最早黑格爾所提出的Raison d‘Etat概念,為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學派解釋國際關係和國家行為所用。正如所有經濟人假設之經濟學一樣,國家理性體的假設確實有利於國際關係研究簡化研究主體,誕生了許多非常有效的解釋理論。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