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讀書|香港跨商、美國紅利和全球化,如何形塑今日的中美格局

從一批有美國聯繫的華商故事出發,我們對香港、中美關係乃至全球化的歷史將有全新的理解。

讀書|香港跨商、美國紅利和全球化,如何形塑今日的中美格局
2019年9月8日,有網民發起在中環遮打花園舉行「香港人權與民主祈禱會」,隨後遊行至美國駐港總領事館。

【編者按】:在失語的日子裡,我們還可以怎樣談論香港?如何理解香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這個讀書欄目,我們追蹤最新的香港學術研究,重讀香港研究的經典著作,希望提供香港的一種讀法,展現理解香港的多種可能。到頭來,我們或者發現,香港從來都是在多種力量、網絡和偶然中,生成和變化著的實體,不能被簡單定義。

當香港一片哀愁,「我都唔知道」成為很多人的現況,我們還想試著閱讀,再說一說:香港究竟是怎樣的香港。

若不是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港人可能沒有那麼察覺這座城市和美國的關係。在這場當代香港最激烈的抗爭運動中,連結美國一度成為香港抗爭者和政治人物的重要策略,後來也構成港區國安法立法後政權清算的罪證。

翻開戰後歷史的扉頁,香港和美國的聯繫一直廣泛而深入,卻並不總是由上述的政治人物推動。歷史上港美的民間聯繫,很大程度上由香港的華商推動,而他們的跨太平洋美國聯繫,一方面形塑香港的經濟面貌,另一方面也推動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不過,這樣的故事並未寫進主流的香港歷史著作。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