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蒙頁:後默克爾時代,中歐將有「體制之爭」?

截至發稿時,德國大選後續談判初步結果出爐,「紅綠燈」聯盟各黨(社民黨SPD、綠黨及自民黨FDP)宣布於週四(21日)開始正式執政聯盟談判。此前聯邦議會大選結果得票率分布為社民黨25.7%,綠黨14.8%,自民黨11.5%,現任總理默克爾所屬的傳統中間偏保守派大黨基民盟(CDU/CSU)則以22.5%、即本黨在聯邦大選史上最低得票率「慘敗」。其餘兩個少數黨派左翼黨(die Linke)和極右翼民粹政黨「另類選擇黨」(AfD)分別獲得4.9%和10.3%的得票率。

目前組閣工作仍在進行中,是否在年尾能有最終結果仍是未定數,不過眼看綠黨、自民黨和社民黨共同執政的組合很有可能成形。而擺在新聯盟面前的問題是一致的,即在默克爾離開後,歐洲火車頭、政黨利益更加分散的德國,能否和其他歐盟國家一起,尋求更一致的對華立場——留給歐洲的終極問題是,在民主體制當下的危機下,歐洲被期望扮演什麼角色,又能否實現?而這樣的轉向是否持久,長遠來說歐洲能否突破默克爾的遺產,光看政界和學界,恐怕還不足夠。

2021年9月20日德國法蘭克福,競選廣告牌顯示 Annalena Baerbock德國綠黨的總理候選人,Olaf Scholz德國社會民主黨 (SPD) 的總理候選人和 Christian Lindner德國自由民主黨 (FDP) 的主要候選人。
2021年9月20日德國法蘭克福,競選廣告牌顯示 Annalena Baerbock德國綠黨的總理候選人,Olaf Scholz德國社會民主黨 (SPD) 的總理候選人和 Christian Lindner德國自由民主黨 (FDP) 的主要候選人。

總理造就者:少數黨決定執政黨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