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從名媛到病媛:女性身體與符號在流量經濟中的錯配

性別的困境並未因為傳播和營銷技術的改變而消逝。

從名媛到病媛:女性身體與符號在流量經濟中的錯配
2020年3月10日,北京三里屯,兩名戴著防護口罩的女士路過一家奢侈品店。

【作者按】:中國大陸互聯網上近兩個月有兩個和女性有關的熱詞,一個是佛媛,一個是病媛,專指兩種網紅女性,前者被定義為禮佛的名媛,後者被定義為穿著病人服也還是妝容精緻的女性。兩者的共通點都是被認為在不合宜的場合有不合宜的裝扮。

9月中下旬,工人日報《狐狸的尾巴哪是穿了袈裟就能藏得住的》,央視網評《佛媛:Ω是慾壑難填》,新京報沸騰評論文章《「佛媛」的「僧服」底下,爬滿了炫富帶貨的「蝨子」|沸騰》等一系列的評論文章,開始圍剿「佛媛」。此後,《健康時報》一篇《「佛媛」之後再現「病媛」:「生病」不忘化粧》,更是把「病媛」推向了輿論浪尖。宣傳機器發動,以上官方媒體的評論內容隨後被各大媒體轉載,不同的媒體矩陣甚至以視頻、解說的方式層層傳遞。在打擊網絡平台上虛假營銷賬號亂象的輿論氛圍下,主流文化批評的刀尖直指女性。

隨後社交媒體上出現了數位當事人的澄清。健康時報刊文配圖中的當事人,用@張吉晶-cat賬號在社交媒體上發帖維權,她表示,照片僅是個人生活,並未帶貨,已經請律師介入;另一位當事人稱拍照僅僅是記錄治療過程,沒有想到圖片被盜用,並且因此遭到網暴。微博賬號為「零十二畫生」賬號的女性則被誣陷稱「佛媛」。照片裏的場景實際為其住的燕方歸客棧,她覺得酒店的院落好看,所以拍照在小紅書上分享,卻被營銷號盜圖,構陷成在寺廟炫耀。在這幾個當事人身上,病媛沒有帶貨,佛媛甚至也不在寺院,而盜用其照片的營銷操手卻隱身匿形於激烈交鋒的輿論中,到底是誰盜取了她們的照片,卻無人問津。

在整治網絡環境的大勢之下,抵制庸俗的「網紅」文化成為主流聲音。原本是監管對商業社交平台虛假違規網絡賬號的打擊,卻延伸成為網絡上對女性看似不合時宜地分享精緻粧容和打扮的批評。被盜用照片的女性用戶原本也是不良營銷手段的受害者,但在整治互聯網亂象之下,「病媛」「佛媛」等詞彙的生產,卻轉移矛盾焦點,將女性置於新的話語壓迫中。這並不是個別記者不遵守基本的新聞倫理核查事實再做報導的偶然失誤,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整治政策不慎外溢的誤傷效果。長期以來,媒體、輿論與網絡消費文化通過製造新的矛盾來重申性別秩序,女性的網絡性別身份成為長期討論的輿論焦點,新經濟下的女性勞動者的生存矛盾愈發尖鋭。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