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重磅】中國新左三十年,「國師」的三重嬗變

民族主義如何終於跨越了意識形態的三個圈層,實現了政治菁英、知識階層和大眾之間的「通三統」?

近幾個月來,一部分中國學者在網絡上的論斷不斷吸引着人們的眼球。從表示「月收入2000人民幣的中國居民,比月收入3000美元的美國居民過得好」的經濟學者陳平,到發布「中國點火vs印度點火」微博嘲諷印度疫情的政治學者沈逸,都因為長期發布出格言論而成為網絡紅人。最近期的例子,則是中國人民大學的金燦榮,他將不久前河南省發生的暴雨和洪災與美國的「氣象武器」扯上了似是而非的聯繫。

在兩個月前的一篇文章中,我曾經談到過,現今知識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知識平台的娛樂經紀化,如觀察者網、乃至微博等內容平台,紛紛轉型為學者的經紀公司,以娛樂圈造星為模板,孵化學者網紅,依靠不斷出位吸引流量。這些學者的出位言論,看似異軍突起、無根無據,但實際上,其背後卻有着深刻的思想資源積累。甚至就在觀察者網平台的另一些角落裏,沈逸、金燦榮等人的學界前輩們,在試圖搭乘網絡流量順風車的同時,也是在給這些網紅做着思想史的註釋。本文試圖考察的,正是這些近期噴湧而出的民族主義出位言論背後的思想資源。

本世紀初,曾有政治學者提出過一種分析中國意識形態傳播的方法:將意識形態的主體分為三個圈層,分別是政治精英、知識階層和大眾,以觀察其相互間的一致性與不同,以及彼此的影響(註1)。當然,這三個圈層的劃分遠非如此明確,尤其是用來考察憑藉網絡出位言論而出名的網紅學者——對於金燦榮和張維為等人,很難說他們所代表的,究竟是知識階層還是大眾。

當年,鼓吹民族主義、甚至一部分鼓吹自由主義的學者們,最想要實現的圈層躍遷,並非是在知識階層與大眾之間,而是在知識階層與政治精英之間。但今天,向下的民粹式動員已然成為傳播民族主義觀點的不二法門。甚至學者想要獲得向上的、精英階層中的影響力,也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在大眾中出名來實現。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