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乔瑟芬:打破脏水缸之后,台湾体育改革还有哪些未竟之路?

如何吸引具天份的选手投身训练、提供相关产业生存的市场,并培养社会一套厚实、有温度的体育文化?

2016年里约奥运前夕,台湾网球选手谢淑薇因不满网协与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下称中华奥会)所做的教练安排,宣布退赛,震憾全台,为安抚、协调此事,一度连府、院都出动,教育部长更亲赴里约希望能与谢淑薇沟通。随后,谢宣布不再接受国家队征召的声明,乘著社群媒体效应,让过去仅有少数运动迷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国家队制度的陈疴,进入了公众视线,民怨也如火山喷发。

相隔五年的东京奥运前夕,谢淑薇却再次为妹妹谢语倢与搭档许絜瑜递补进入双打赛事、却没有教练证一事杠上网协与体育署。接著又爆发职业羽球现任球后戴资颖只能搭经济舱前往东京,官员却坐头等舱、商务舱一事,民间不禁质疑:说好的体育改革呢?到底改去哪里了?

持平来说,2017年至今,台湾的体育政策确实多所调整,国家运动训练中心的硬体更新与训练经费大增,对选手的培训也开始往对的方向去,但还需要更长的时间等待开花结果,也需要民间持续的参与。当然,现行政策确实也有可以检讨精进之处,只是,政策究竟该怎么往下一步走,关键仍是全体国民如何看待“体育”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才有办法回答以下问题:

竞技赛事和休闲运动应该以同一套制度来推动并规范吗?“政府应该做更多”是适合的期待吗?还是应该由企业赞助、商业市场的运作来取代政府的角色?或者应加入更多的民间协力?这恐怕是东奥落幕之后,台湾社会需要完成的考题。知道自己的期待是什么,才能回看现有制度还需要什么调整。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