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早前選映美籍德裔名導德格拉斯薛克 (Douglas Sirk) 的荷里活名作,更特意一併放映1934年尊史多露 (John Stahl) 執導的《春風秋雨》(Imitation of Life) 與薛克的1959年重拍版。兩部電影均取材自上世紀初美國猶太女作家 Fannie Hurst 的同名小說,以兩對母女的相依聚散、成長與衝突,側寫當時的家庭、種族和世代矛盾。
兩部《春風秋雨》同被收入美國國家電影名冊,各有其劃時代的進步意義:1934年版從改編到選角都力求忠於原著精神,過程中亦不畏挑戰審查制度,成就了荷里活當時極少數平實刻劃非裔角色與種族主題的電影,其公映更吸引跨種族觀眾蜂擁而至,成為了美國影視文化的歷史性盛事(註:有關此電影的製作背景,在南部的廣告文案與營銷發行策略以至觀眾的反響等深入分析,詳見 Bernstein, M., & White, D.F. (2007). Imitation of Life in a segregated Atlanta: its promotion, distribution and reception. Film Histor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9(2), 152-178. https://www.muse.jhu.edu/article/219010.);1959年版則在戲劇層次與影像風格上推陳出新,改寫了通俗劇類型片的範式,成為薛克光榮引退的收山之作。逾半個世紀過後,在 #BlackLivesMatter 席捲歐美一年後的今天,兩部作品的相互輝映,恰合時宜地超越了一般經典重映的觀影體驗。
銀幕改編的前世今生
1934年版《春風秋雨》(Imitation of Life) 公映時,片商和地方電影院線以不同的宣傳、發行與場次安排策略,成功在全國吸引大批白人和非裔觀眾。入場觀賞的非裔觀眾也不分男女,顛覆了家庭通俗劇針對女觀眾的假設。除了票房,電影亦在針對非裔讀者群的報章 Atlanta Daily World 贏得口碑,引來當時有名的非裔知識份子投稿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