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螺絲從哪裡鬆掉的:太魯閣事故後,五大場景還原台鐵災難鏈條

在台灣搭乘火車,為何漸漸成為讓人無法安心的移動方式?事發滿月,我們從乘客視角全面檢視台鐵系統性風險。

螺絲從哪裡鬆掉的:太魯閣事故後,五大場景還原台鐵災難鏈條
2021年4月6日,花蓮「太魯閣號」出軌事故後,工作人員從隧道中抽出一輛損壞的火車車廂。

台鐵太魯閣事件發生至今,已經滿月。台灣政府製作了相關的檢討報告、國內外媒體競相議論,眾人的焦點,只有一個:台鐵為何如此不安全?如何才能更安全?問題的答案,也不複雜。無論是退休官員、相關專家到基層工人,都直指台鐵的「組織文化」出了問題。

然而,究竟台鐵的「組織文化」是什麼?怎樣的組織文化,才會讓事故不斷發生?要如何改變這樣的組織文化?

多數的公共討論,往往直接跳到第三點。許多專家認為,台鐵必須往「公司化」方向前進,才能真正改良體質,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樣的意見,毫不意外地遭到工會的反對與抵制,台鐵改革之議,乍看就會在此滑入經典的兩難困局。

然而,身在台鐵以外的廣大乘客們,卻怎樣也還看不明白,台鐵組織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以台灣的科技與經濟實力,為何作為基礎設施的鐵路運輸卻讓人無法信任與安心?端傳媒仔細採訪台鐵基層工人每日工作現場,以五個情境為你解說:當乘客坐上台鐵的那一刻起,將會面臨多少系統性風險。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