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為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林孝庭最新出版著作《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導論,端傳媒獲出版社遠足文化(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授權刊出。
二○二○年二月,蔣經國私人日記於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正式對外界公開,這是繼二○○六年蔣介石日記開放後,另一件引起全球華人社會與學術界矚目的盛事。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蔣經國在中華民國總統任內離世後,三十餘年來,其歷史地位與評價仁智互見,也引發不少討論;在台灣,懷念他的百姓,感念寶島在其領導下,安然渡過內政、外交與經濟上的重重難關,至今屹立不搖,特別是他在七○年代行政院長任內推動「十大建設」,帶領台灣邁向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又在政治上啟動本土化工程,大量提拔本省籍菁英,並於晚年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開啟兩岸交流之窗;對他懷有敵意者,視其為早年台灣「白色恐怖」主使者與執行者,主導情治工作,以國家安全之名,行破壞民主與人權之實,並要他為「孫立人案」、「雷震案」、「林義雄滅門血案」、「陳文成命案」與「江南案」等重大政治案件負起責任。海峽另一端的中國大陸,在過去一段時間民間輿論也曾出現一股「蔣經國熱」,小蔣在台灣的治理經驗是否可能成為未來中國大陸的一面鏡子,頗引起討論與關注。無庸置疑,隨著蔣經國私人日記的公布,以及這些年來中、外相關檔案陸續解密公開,吾人得到一個走進其內心世界的寶貴機會,據此,以較為理性客觀的態度來深入理解與研究蔣經國,提出新的歷史敘述、詮釋與觀點,不但成為一個可能,更有其必要性。
早年經歷
一九一○年四月二十七日,蔣經國出生於浙江奉化,父親蔣介石,母親毛福梅,從六歲起直到十二歲,他在家鄉接受中國傳統啟蒙教育。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五年間,在上海與北京先後完成小學與中學教育之後,他決定前往蘇聯留學,並獲得父親的同意。此時正值中國國民黨推行「聯俄容共」政策,蔣介石所效力的廣州國民政府內部充斥著俄籍顧問,中國各地不少有能力與影響力的家族,紛紛把子弟送往莫斯科的中山大學就讀,學習並感染俄國大革命之後新蘇聯的進步氣息與革命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