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价巨:災難發生時,別讓失序的「危機溝通」成為更大的危機

台鐵太魯閣事件調查工作仍在進行當中,台灣的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卻出現互相批評、發言未統一的狀況。何以至此?

王价巨:災難發生時,別讓失序的「危機溝通」成為更大的危機
2021年4月3日,台灣花蓮,救援人員在火車脫軌事故的現場。

【編者按】台鐵太魯閣事件發生至今,全台灣均密切矚目此一案件。然而,負責調查此案真相的花蓮地方檢察署(簡稱地檢署)與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簡稱運安會)之間,卻因為事故當時的影像是否裁切、偵辦進度是否落後等議題,而出現「隔空互批」的情形。

握有司法權的花蓮地檢署要求運安會「別公開核心事務」、靜待司法調查;但作為行政機關的運安會,卻有成員向媒體指稱花蓮地檢署偵辦步調太慢、恐怕會讓當事人串供滅證,逼得花蓮地檢署出面澄清並無此事。雙方的發言步調、內容並不一致,讓關心此一議題的民眾陷入困惑,各種流言傳聞也因此而生。究竟一場災難過後,政府該如何打造良好的「發言人」機制?如何不讓「危機處理」成為另外一場危機?

社會危機是已經出現或明顯將出現的負面社會事件,這些事件大多來自於民眾生命、財產的損害,導致政府單位聲譽和核心目標嚴重衝擊,甚至影響業務運作。這類型的事件充滿不確定性、混亂和難以有效控制,也會因此動搖政府常態事務的秩序及信任度。這次的太魯閣號出軌事件不僅是危機,而且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危機,除了讓一位部長下台,也讓整個執政團隊危機重重。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