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幫中國做「大飛機夢」的德國高科技:是商業雙贏,還是為國際政治埋單?

被中國國企收購後,他們從一家德國小鎮的業內「隱形冠軍」,一腳踏入了席捲而來的全球高新技術市場「中國競爭力」的漩渦中。

幫中國做「大飛機夢」的德國高科技:是商業雙贏,還是為國際政治埋單?
2015年,中國商飛製造的首架幹線大型客機C919。

編按:在高端製造業缺乏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實力的中國,長期依靠引進外國高精尖設備技術,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所謂「二次創新」——這樣的做法,在2016年前後中企大舉走出去、搶購戰略技術資產時,到達了一個令歐美國家不安的頂點。

從阻攔審查中資、關税貿易戰、限制技術出口到對龍頭企業制裁⋯⋯歐美都實施了層次遞進的應對措施,想要逐步切斷盤根錯節般向中國經濟供給養分的核心技術養料。劇變的現實落在每個經濟細胞企業身上,意味著一場場痛苦的站隊,甚至是豪賭。這篇報導以航空航天工業為例,講述了德國技術和中國市場相互依賴的温存被打破的故事。

航空航天工業是集製造業大成的戰略性產業,數十年來,中國一直在孕育一個「大飛機夢」——這會是「浪費一代人的資本去追求一個中央計劃的技術創新的夢想」?或會是國家資本主義「經受動盪時期」的例證?一家德國創新型企業因被中國國企全資收購,其命運與中國自主製造大飛機的夢想聯繫在一起,並經歷中美高端科技產業競爭的沸點。

第一起被德國政府審查的中國投資案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