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作为虚拟世界里的“大宗商品”之一,来源于你我身上的个人数据,在集结、倒卖、演变之后,已然变成一股持续的力量,重塑现实世界。2018年5月,被认为“史上最严”的欧盟《通用资料保护规范》(GDPR)正式实施,誓要保证个体自主掌控个人隐私和数据——你也许还记得那时邮箱里忽然出现了一众群发邮件,那是商户企业们纷纷更新隐私政策;你也许还记得,不久后,谷歌就被罚5000万欧元。实施至今,已近3年,GDPR到底做得如何?大棒子打向了哪里,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又有哪些尴尬的缺陷和不足?
这是端传媒将持续推出的“我的隐私,你的生意”个人数据保护系列专题的第一篇。与隐私捆绑的个人数据,可以轻松跨越物理边界或国界,许多固有的管治框架不再适用,而政府或大型跨国企业的决策或应对,却将实际影响到每一个普通人。我们试图看到,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
巨额罚单背后的“监管江湖”
提到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法国互联网维权机构 LQDN(La Quadrature du Net)的法务麦赛(Arthur Messaud)竟有些怨念。“偏偏那天,总统马克龙给谷歌背书,简直打脸监管部门。”在电话另一端,他幽幽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