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拆彈專家2》是硬核港片回歸?台灣人心中的電影「港味」回來了嗎?

邱禮濤顯然察覺到香港警察形象在近年急速惡化,於是他扭轉了作法,剎那召回好久不見的港產片精神。

《拆彈專家2》是硬核港片回歸?台灣人心中的電影「港味」回來了嗎?
《拆彈專家2》電影劇照。

2020年12月底,有台灣媒體在統計年度華語票房十大時,指稱港片難得缺席。不過這項紀錄隨著香港電影《拆彈專家2》在12月31日上映之後,也將隨之改寫。截至本文刊出前,《拆彈專家2》在台灣已經破五千萬票房佳績,表現甚佳。如果票房持續長虹,闖進2020年台灣市場的華語票房前五名相信是輕而易舉。

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影評人與意見領袖都發表評論,指出《拆彈專家2》的成功是因為它找到了過去經典港產警匪片的氣息。諸如「久違的硬核港片」、「巔峰港片回來了」、「熟悉的港片回來了」等等溢美之詞忽然湧現。然而,要辯證《拆彈專家2》是不是表徵經典港片的回歸,或許不免要先停下來回來討論台灣人所認知的港片到底是什麼?

台片與港片的分野,1980年代才出現

論及台片與港片的關係,便會發覺兩地產業的連結堪稱千絲萬縷,早期許多導演與演員往返台、港拍戲,兩地投資流動比現在亦頻繁許多,現在觀眾看金馬獎可以像看奧運一樣會明確區分參賽作品產地,但過去未必有如此概念。好比香港邵氏出品的《楊貴妃》(1962)代表台灣(中華民國)角逐坎城、台灣聯邦影業主導的《俠女》(1971)代表香港在坎城獲獎。不過,以上述兩部作品為例,其實便會發覺那都是不具「台灣性」或「香港性」的作品,與黃梅調電影一樣,都是對「中國」這個概念的思懷。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