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比鯨吞更危險:國安法後,模糊紅線下掙扎的香港學者

「就在國安法落實那一刻,我就決定要回台灣了。」鐵幕突降,刺激了眾人神經,但一切有利控制的因素,其實在劇變之前,早已備好。

比鯨吞更危險:國安法後,模糊紅線下掙扎的香港學者
香港大學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總監及助理教授學者吳易叡、香港教育大學助理教授伍鳳嫦、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葉蔭聰。

編者按:九七以來,香港的大學校園曾經借來了美好的時光。自由的校園氣氛、學術空間以及良好的設施待遇吸引了全球不同地區的學者、學生前來。自去年開始,風雲變幻。懷著對政府和制度的憤懣,年輕人走上前線,成為抗爭主力,大學校園一度成為警民對峙的戰場。猛烈的衝突過後,當權者全面清算,教育被視為「三座大山」之一。走過硝煙,觸碰紅線,此刻的校園新常態是怎樣的?我們走近多所大學的學者,梳理他們正經歷的恐懼與憂慮,紀錄他們的去留掙扎。

國安法落地香港之後,香港教育大學助理教授伍鳳嫦決定舉辦一個學術研討會,邀請一系列NGO、公民社會持份者,討論國安法的影響。她沒想到,沒有一個香港NGO願意出席。

研討會最終在8月舉辦,參與的只有外國NGO,以及一些以個人名義參加的社運人士。伍鳳嫦細閱國安法,感覺字眼模糊,眾人只能不斷揣測紅線的邊界。研討會後半個月,消息傳來: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小林哲郎被一家民調公司拒絕問卷調查的委託,原因是:部分問題可能違反國安法。

「反修例運動時,我沒有擔心恐懼,只有難過…… 但國安法落實之後,我可以200%肯定跟你說,我擔心,我的家人都擔心。」伍鳳嫦對端傳媒表示。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