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書摘】台灣,南客北客大不同

客家文化內部的去異求同,勢必也會產生主流者越主流、弱勢者越弱勢的結局。

【書摘】台灣,南客北客大不同
2015年2月24日台灣三峽,義民祭的慶祝活動期間,參與者演奏傳統管樂器。

【編者按】本文摘自《南方的社會,學(上)》。這套書反對一個虛假的南方概念,希望闡釋,「南方」不是一種地理方位,不是一種開發程度,而是一種擁抱內外異己的概念。這套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主題為「她者亦是共同體」,從「台味的原、漢、新」到「愛情與人生」,下冊則提倡「行動作為倫理」。端傳媒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此文,因篇幅所限,內文有所刪減。原文標題為:南客北客大不同:台灣客家文化的多元性。

社會上對於「客家」作為一種人群分類,常有一定的刻板印象,把客家當作是一個具有內部同質性的族群團體來看待。台灣客家內部的不同並非僅有原鄉的差異,一般所謂南客與北客,甚至是南四縣和北四縣的差異,除了原郷的不同,更多可能是來自長時期受到居住地之自然地理環境、與周邊族群互動,甚至在地的歷史和地方政治環境所影響。

以自然環境與客家文化特質的關係為例,客家族群在北部大多居住在丘陵、台地,南部有許多是住在平原,經營的經濟作物不同,由此衍生的客家文化底韻也有差異。如北部客家居山腰丘陵及其衍生而來的原鄉論或先來後到說,以及最近發展的客家「丘陵世界觀」,就總是會被認為「這是北客的觀點」。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