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從「重慶模式」到強國心態——習時代的「消極革命」如何重塑中國政治

今天的政治秩序,依然秉持「威權」和「新自由主義」,但卻不能說是完全「去政治化」的了——相反,拜「重慶模式」所賜,現體制已經靈活掌握了眾多「再政治化」的動員技術。

從「重慶模式」到強國心態——習時代的「消極革命」如何重塑中國政治

【編者按】全球格局加速斷裂的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像是被拋在歷史的身後,感到手足無措,認知的更新難以追趕現實的變化;與此同時,中國面對的國際孤立與國內愈演愈烈的政治高壓,又像是一對鏡像,將眾人的命運映射其中。近期,我們推出中國政治問題的系列重磅文章,來試圖理解這趟加速的列車,何以駛向如今的軌道。 已經發表的文章包括,加速主義:作為一種嚴肅的政治(抗爭)立場 ,以及毛主義向何而生?從工運學生到新左派汪暉的「革命者人格」論

今天,我們推出的是對中國自2012年之後的政治轉型的分析。人們對習近平治下的中國體制有諸多激烈的批評,「專制」、「極權」、「失控」⋯⋯且其屢屢呈現於中美脫鉤、香港管治內地化、而國際博弈未分高下的現實之中。這與他的前任截然相反,也與習上任前一些觀察者的預期相反。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是習個人的問題嗎?是否也有可參考的歷史脈絡?答案很多,本文嘗試從其中一個角度回答。

對於許多觀察者來說,2012年之後中國的政治轉型十分劇烈。許多中外論者都考察過這一政治轉型的各種表現,也使用了各種術語去概括它——「再政治化」、「意識形態化」、「集權化」、「保守化」、「一元化」等等。相比之下,少有人討論這一轉型為什麼會發生、又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即使有這方面的討論,也往往將轉型的發生歸結於最高領導人的個人因素。

2012年9月29日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宴會。
2012年9月29日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宴會。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