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多面李登輝:他不是他的他,「台灣」亦不是台灣的台灣

前總統李登輝逝世,人們總說一個時代畫下了句點。然而,在句點之前,故事究竟是以怎樣的方式開展?從台灣原住民、日本作家到中國國民黨員,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不同的李登輝與台灣故事。

多面李登輝:他不是他的他,「台灣」亦不是台灣的台灣
1995年10月10日,台北,台灣總統李登輝在統府外舉行的第十屆雙十慶典上。攝:C.Y.Y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編者按】7月30日晚,台北榮民總醫院召開記者會表示李登輝前總統因多重器官衰竭死亡。

於李登輝死訊發布後沒多久,前總統馬英九發佈聲明表示,「李前總統繼經國先生解除戒嚴、開放組黨後,進一步推動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對臺灣民主化有其貢獻,值得國人肯定。」聲明指出,雖然李前總統在卸任後,政治理念發生巨大轉變,馬前總統仍感念他對國家的付出,也相信歷史將有公正客觀評價。現任總統蔡英文則由總統府發佈新聞稿指出,李前總統在台灣民主歷程上的貢獻無可取代,他的離世是國家的莫大損失。

生於台灣日本殖民時期,長於台灣戰後經濟發展時期,以「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菁英身分進入政壇,並在台灣風雲變幻的90年代,領導國家走出「中華民國」的法統想像、鎔鑄「中華民國在台灣」與「新台灣人」認同,一生可謂一複雜的多面體,不可能以單一論述蓋棺定之。

本文為特約撰稿人阿潑於早前作品,訪問六位不同國籍、不同族群、不同職業的人們,其分別來自中華民國、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談談他們眼中的「李登輝」。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