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藝術人做區議員:處理地區事務時,藝術教會我什麼?

從社區參與、人群連結到下游作為,藝術教了他們別人想不到、做不到的⋯

藝術人做區議員:處理地區事務時,藝術教會我什麼?
王天仁、羅偉珊、張嘉莉與連桷璋都是去年當選的新手「素人」區議員。

【編者按】9月立法會選舉在望,去年11月香港區議會選舉中多名政治素人當選,也包含藝術工作者。與「政治」相比,藝術總更強調創意與想像力,政治與藝術,衝突、掣肘還是互補?新時代、新世代的「藝術青年」與人們印象中的「藝術家」可有不同?藝術家區議員們奮身制度之內,屈指半載,藝術可為他們的地區工作擦出火花?

荔景邨區議員王天仁上任五個多月來,做過一些令街坊驚奇的事。比如說,有一次一個伯伯投訴廁所水箱沖廁力度不夠,王天仁二話不說走上伯伯家,手執「士巴拿」(扳手)扭動水箱零件,成功令沖廁水回復「沖勁」。對比以前該區區議員周奕希老是穿西裝黑鞋,一本正經,伯伯驚訝地道:「區議員也會親手做這些事?」「如果我按正常程序處理,就要通知房屋署,他們聯絡外判維修商上去檢查,然後再回覆房署⋯⋯為什麼我不試試即場處理?」王天仁解釋說。「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社工。」但他既不是社工,也不是水電工,而是一個以木材創作的藝術家。

王天仁2000年於中大藝術系畢業,其後20年間一直創作——他喜歡將回收卡板變成童趣動物木雕,亦活躍於本地及海外展覽。他指自己從來不是走「高深」路線的藝術家,作品貼地易消化;2017年,王天仁更在深水埗開設「合舍」,對王天仁來說,所謂「藝術」,不是一面加諸己身的旗幟,「那種(藝術)特質,其實已融入一個人的判斷及處事手法中。」他說。比如說,既然討厭在制度內循程序守規矩,還不如直接解決問題核心,如即席修理馬桶。

荔景邨區議員王天仁。
荔景邨區議員王天仁。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