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几时返货?(米何时有货?)”“唔知啊!(不知道啊!)”这些问米之声在过去一个月的香港不绝于耳,肺炎疫情已令人心惶惶,连带著港人在反修例运动大半年后,对政府的信任跌至谷底,一个“大陆物流链断裂”或者“香港酒店抢购厕纸”的传言,就触发香港全城抢米抢厕纸,抢到“扬名世界”。
抢米究竟是闹剧还是悲剧?香港近年复兴本土农业的倡议能否解决米粮供应?面对日益濒繁的天灾人祸,“民以食为天”的华人社会如何才能食得安心?本文将先梳理香港抢米史及米粮政策演变,以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又译食物保障)等概念去分析香港古今农粮关系,再以韧性社区扣连都市农业去开拓食农政策讨论。
香港曾有万亩稻田
由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这大片农业腹地“99年”开始,港产米在本地市场往往只有富裕华人能够享用,而普罗大众则主要依赖从东南亚地区如暹罗等地的进口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