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書摘】香港人的價值觀分歧,是當下社會撕裂的原因?

回歸後,市民對社會事件的爭議,除了利益分配不均之外,還因他們對事件持不同看法,觀點上的差異也反映了他們沒有共同認同的價值觀念。

【書摘】香港人的價值觀分歧,是當下社會撕裂的原因?
2020年1月1日,尖沙咀海旁的年青人。

【編註】本文選自中華書局在2019年增訂出版的《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作者為周永新,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他的研究範圍包括貧窮、社會保障、老人照顧、家庭政策,著作主要討論香港的福利政策。端傳媒獲出版社授權轉載。

2004年的《香港核心價值宣言》

為什麼在回歸後的第二個十年,港人在價值觀念上會出現這麼大的分歧?這要從 2004 年的《香港核心價值宣言》說起。2003 年,五十萬市民上街抗議,政府擱置《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立法工作;到翌年 6 月,三百多位來自不同專業和學術界人士在報章聯署 《香港核心價值宣言》,提出香港素來認同和堅守的核心價值,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他們認為,港人若然不再珍惜這些核心價值,將無法追求自己的目標和理想,香港將會成為「失去靈魂的軀殼」。他們所講的「香港核心價值」,包括「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公平公義、和平仁愛、誠信透明、多元包容、尊重個人和恪守專業。」

在這些專業和學術界人士提出的核心價值之前,已有人提出,香港一些賴以成功的精神和價值,正慢慢被港人遺忘了。前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 2003 年香港經濟極度低迷的時候,曾提出港人不應忘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港人表現的「獅子山下精神」,那時市民縱然遭遇困難,卻永遠不言失敗,且加倍努力工作。昔日的「獅子山下精神」,今天仍有意義嗎?我們應該明白,上世紀六、 七十年代,香港經濟正值起飛的時候,機會處處,市民只要努力工作,很快便可看到回報;回歸後,世界環境改變了,創新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世界已進入數碼化時代,就算今天港人願意付出自己的時間和勤勞,香港的經濟就會向前邁進嗎?在我看來,港人要重振「獅子山下精神」,單靠「永不言敗」和「努力拚搏」已不足夠;港人要重拾信心,對前景有盼望,不是一兩句空洞的口號可以成功,「獅子山下精神」必須注入新意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